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为什么说99%的P2P平台即将死亡(下)

为什么说99%的P2P平台即将死亡(下)

2022-04-22 16:40:28

(编者注:这篇文章是作者在2014年写的手稿。本文从P2P平台本身的风险控制手段和市场属性的角度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其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关于在线贷款涨跌的争论时有发生,今年进入第四季度,。这篇旧文章是在国庆节期间重新介绍的,目的是讨论和思考未来P2P的真正趋势。这篇文章很长,将分为两篇。这篇文章是下一篇文章,请点击最后一篇文章获得详细信息)

方法6:建立大数据和在线供应链信息支持下的风险控制模型,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控制信用风险。

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其实这一点是最荒谬的。大数据从何而来?我怎么看?即使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也没有直接对接,仅仅依靠简单的收集企业或个人的一些数据(甚至有些P2P平台只能让借款人在线浏览相关信息),然后应用国外引入的高端风险分析模型来分析借款人的风险程度?那网上商人呢?那网上购物数据呢?大数据(现在是P2P的分析师)可能给出的唯一例子是阿里金融(AliFinance)。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让我来描述一下。阿里小额贷款的一部分。:阿里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阿里商户的销售款,由于有七天买家保护期,因此阿里商户七天内的销售款是无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宝手里。如果商户需要资金,向阿里申请贷款的批准额度一般为该商户三天左右的销售额,也就是说,阿里用客户七天的应付款作为保证,放三天额度的贷款,其风险怎么可能大呢?这是小商户的信贷做法,至于大商户,由于信贷需求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户每天自身支付宝汇出的金额,一般每天为5万元,这样导致大商户支付宝余额形成了较大的滞留资金。同样,大商户如果缺少资金,被迫向阿里申请贷款,阿里能批给这些商户的贷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宝余额范围内的,其信贷保证方式虽然没有明说是用这些商户支付宝的余额作为保证的,但实质无异。这些情况是笔者与阿里系部分商户的沟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贷的全部玩法,但应该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数据信贷的专家清醒一点。

目前正在讨论的大数据在信用链接中过于虚幻,在谈论大数据分析时,很少有在线P2P能够提供更精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

  现在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哪个不分析客户的数据?为什么非得加上一个“大”数据才显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业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也只能说明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个纯电商环境的企业数据再真实可靠,也仅能反映其线上情况,其线下经营情况(现在线下线上同时经营的商户极多,而且大部分是线下规模大于线上,线上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而线下风险无法考量)、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信用风险、企业诚信度等等一众关键信息根本无法获得,至于政策性风险、投机性风险、管理性风险更是防不胜防,这就是中国中小企业、个人信贷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此非常头痛、最后大都选择房产抵押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在的哪家P2P是运用的纯大数据风控模型?

手段7:银行或国家信贷支持。

这应该是目前P2P投资者最可靠的风险保证措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个以上的P2P平台是由银行或具有银行背景的银行发起的,如平安银行卢法克斯银行、国开行江苏开心行贷款、国开行陕西金凯贷款、招商银行小企业E贷款、民生银行易贷款、承包商银行小马银行、兰州银行E贷款等。虽然在管理结构和业务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有些平台并不直接与母国法律关系密切,独立经营,但实际上,它们仍在利用银行和国家信贷进行无形的背书。,母公司必然会确保平台的安全,支付风险和崩溃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在这些机构中,象征和尝试P2P平台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也不能弥补现有P2P金融业务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必须在商业模式中计算。零成本免费背书和交付信用项目违反了市场公平原则.风险成本必须由母公司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陆金所为什么准备让市场承担风险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平安系担保公司的担保规模受限(只要需要,以平安的实力完全可以一夜之间增资数十亿元),而是其用自已的担保公司及平安的本身信用背书,去承担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太不合算,远不如成立一个网上支行或卖卖高息理财产品吸收存款来的经济。

对于目前的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如果P2P不能有效地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并且无法承担风险控制的成本,那么它只能以高利率吸收存款,这是毫无意义的。当然,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期望并不在我们的讨论之中,也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也不知道当前的投资是否值得。目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短缺(从银行间贷款利率越来越低的事实可以看出)。缺乏的不是高利率存款,而是较低的利率存款和更安全的信贷客户。P2P无法提供大中型客户(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只能像广州红岭风投一样,一个安全的大企业怎么能接受这么高的成本?)银行利用离线风险控制系统和客户资源消化网上高利率资金是不够经济的,因为它们提供了混乱、复杂、难以识别的信息,以及风险很大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如果他们吸收低息存款并收集安全信贷客户最直接的需求,p2p只能说是对更美好未来的一种尝试。

当然,P2P行业也有一些优秀的平台。“开户新贷款”是由国家财政局和江苏省财政厅共同创建的一种具有较早国家资本背景的P2P平台。它有一种声音好、低调、实用的工作风格.它具有很强的低调实用的工作风格.它有着200亿美元的良好业绩,投资者的零风险很少出现在媒体领域。即使是一个家庭对网络贷款的房屋还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内。

开心贷款利用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开始建设的综合业务体系,对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认识进行了多年。在6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中,约有90家管理良好、股东实力强的小额贷款公司为该平台提供信贷项目和担保责任,从而实现了合作小额贷款公司的有效风险控制。然后将风险控制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水平,并成功地将赔偿责任转嫁给优先小额贷款公司。事实上,开心贷款模式的市场价值高于Lufax的不干预担保责任的方法。开心贷款虽然有国开行融资的正式背景,但其风险控制手段既不使用国开行自身的信贷和风险控制资源,也不使用国开行担保公司。其独特的小额贷款公司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不可效法的。当然,上述P2P的一些固有缺陷,开心贷款也存在,开心贷款风险控制体系的独特性也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及其跨境发展过程,但我们高兴地看到,开心贷款正从区域扩张的理念向产品扩张的方向努力。

第八方法:传统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的空气控制措施(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自建团队等的间接利用)。(2)解决风控问题离线问题。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许多P2P平台也纷纷效仿传统银行向中小企业、自然人借用多种风险筛选手段,包括大量的离线调查工作。一些平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优于一些区域性小银行,它们比一些区域性小银行更可靠。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控制风险控制的成本?谁来承担呢?信用作为一个简单的利润模型,贷款利率-资本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包括不良准备金和损失)=信贷利润,这个公式非常直观。

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由于P2P平台的规模和启动,平均每百万元的信用管理成本(包括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成本)肯定要高于大多数银行,以达到或接近普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根据一般的市场规律,高利率对应着高风险(那些认为小规模、分散的可以实现高利率和低风险的人必须忽略该模型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很可能可以将贷款利率和风险控制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一个相对恒定的值来设置,只要我们在资本成本方面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P2P就可以了。运营成本的优点和缺点都很好。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了P2P和极少数高质量的平台外,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一个非严格的信用产品设计,后者根本无法被检验。或者走银行的同一条道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的成本,其中所涉及的担保机构与风险控制成本的叠加与所谓的金融机构的革命性目标成本是相同的,甚至更多。

P2P平台的所谓降级,不仅已经起飞,而且增加了更多的参与者,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更大,市场价值更低。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如何才能找到足够的安全边际的信用产品来消化?无论是从风险储备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款后管理、不良收集模式等方面,P2P组织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有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上的P2P金融已不仅仅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但从本质上讲,它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上的一种创新,风险控制的创新是根本谈不上的。如果P2P网络金融在风险控制和优质客户营销方面不能创新,其风险控制手段和高质量借款者的来源必须高度依赖线下融资,那么P2P网络金融的本质就是离线金融的离线融资,与多年来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离线积累相比,成功才是抵御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不是网络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粉丝、创始人和投资者能够冷静地思考,做一些真正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P2P金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而不是整天用包容、道德、言说的语言向政府和投资者呼吁。

目前,大多数P2P平台的策略基本上是花架,根本没有重大突破,更不用说颠覆传统银行了。,通过对边球的擦拭打破了金融业务的垄断。这些与优秀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他们应该被锁在系统的笼子里,他们也应该被锁在系统的笼子里。

  笔者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内部到外部的金融从业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金融官员垄断的劣势与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剥离。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2014年即将通过,2015年即将到来。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驱,必然受到残酷的市场的冲击,而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和安全来应对风险控制。

  每一轮经济及金融危机,金融行业都是从利率高的向利率低的从业者传递死亡。身边的高利贷者死了一大批,典当、担保、小贷先赴后续,银行都不能幸免,P2P金融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P2P的重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业洗牌,也是纯金融风险周期引起的金融洗牌。在这个州,P2P根本不是一个行业。P2P只是金融背景下的一个小规模特殊的信贷市场,它无法规避系统性的行业风险,也因为它的高利率使它站在了死亡的最前沿。

此外,作为一个烧钱的平台,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无法盈利,包括卢法克斯。如果再加上征集信贷和控制风险的成本,估计的实际利润将几乎为零,不包括资本的支持,在未来的三、五年内,还有多少人还能存活下来呢?

最后,我试图做一个总结和大胆的预测,供您参考或批评。

  一、当下的P2P金融本身并未实现实质性的创新,它仅是利用互联网手段,部分打破了官方金融的垄断,使得任何人、任何企业均可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业务。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事实上是根本不应允许的,它也造成了国内大量骗子横行、众多投资人损失严重的现实。,规范其行为。

2、政府大规模支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专家和公众对传统金融垄断、非市场化利率、信贷开发、基于官方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市场金融、私人金融和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向往等都产生了强烈的仇恨。在调整P2P融资的同时,,让互联网金融承担更多的金融改革的开拓性任务,以引导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改革的行列。

第三,P2P平台应该充分认识到,到目前为止,P2P还没有找到先进的武器来对抗传统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吸收资金、选择客户,还是转移资金、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手段。如果P2P只是一个高兴趣的收集工具,那么它将在未来消亡。P2P平台应该努力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创新产品和市场,寻找传统金融机构不擅长的安全信用客户和安全产品,他们不关心或不能这样做。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只要努力工作,专业工作,任何P2P平台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四,P2P金融未来将是一个小型、细分的市场,不要妄想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它只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的补充,同时也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工具。目前,中国的P2P金融投资者不到100万,借款者不到150000,贷款余额600亿(2014年9月底在线贷款公司的数据),规模约为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中心分行,承受不起如此多的行业趋势乘车者,就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一样,存在着有希望生存的平台,如借贷俱乐部等两三家,我们对LC的客户进行了分析。运营数据和信用不良贷款率,将更多的意识到P2P注定是一个边缘、特殊的信贷市场。即使我国中小企业和创业人口基数较广,P2P高利率的特点也形成了市场价值与风险价值的严重偏差,注定无法形成大规模的规模。随着目前P2P的竞争力,任何两三家规模稍大的银行,只要在互联网上开设与P2P平台相同的存款利率,预计P2P行业几天内就不会增长。

第五,随着实体经济水平的低下,金融业的不良利率将继续攀升,绝大多数P2P平台将陷入补偿造成的流动性危机,平台停滞或崩溃的数量将迅速上升。由于缺乏高回报、低风险的信贷项目,投标数量将进一步下降,贷款余额将难以上升,大多数平台将进入中长期资本消费、企业停滞或陷入亏损状态,“疯狂投资”局面已不复存在。由于母公司自身信贷能力下降(实体经济不容乐观),国有或银行p2p平台无法也不愿向平台提供足够高质量、高收益的项目,导致规模持平或下降。同时,由于P2P的未来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使得决策层的热度变冷,这些平台也将进入整合和观望阶段。

6.P2P平台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就不能有直接担保和间接担保的行为。作为一家拥有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它不应该也不能承担任何信用风险。P2P只能使平台服务提供商具备强大的技术、智能、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才有机会共享金融市场。简单的对接平台是一文不值的,单纯的保证手段是不可行的。P2P只是试图使投资者、借款人和交易更加透明,设计产品和风险控制手段更加先进,以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实现自我价值,所有这些都需要实现几年,需要承受更长时间的孤独,并在经济死亡的循环中生存下来。

  七、未来P2P平台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品的创新及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在互联网及垄断金融的交集中寻找机会。诸如开鑫贷等这类垂直型、行业细分型、资源优势[-0.07%]型的P2P平台会有所发展。各平台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熟悉的行业及领域努力创新差异化产品、降低风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生存空间,营造自已的护城河。 我真诚的希望,P2P的从业人员冷静地反思自己,积极地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寻找机会。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创新性会让有专业、有良知、善于发现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P2P平台应储备冬粮、耐心结网等候又一轮鱼讯的到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