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反思:陆金所之后 谁是下一个

反思:陆金所之后 谁是下一个

2022-07-10 10:20:24

  上周,陆金所债转风波可能是网贷甚至互金行业最火的事件之一,起因于微信上的一则留言,,以至于这个背靠中国平安的网贷龙头遭遇了“债转”式的提现风波。就事件本身而言,基本已经过去,笔者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陆金所理财传言 大家究竟在慌什么?》进行点评,认为这“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忧虑而已”,这里便不再赘言。

  
然而,陆津的干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即在行业的繁荣下,即公众对在线贷款行业(如高"不符合性"高风险"运行")的标签和认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导致了一个事实,即,行业领先的行业领导者,即使是一个大的金融集团,也能够发酵如此高的恐慌水平。
  
显然,对行业投资者的认识和信任过高估计,这也表明,在这个阶段,投资者的教育和沟通仍然远远不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它可能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障碍,它将改变其形式,以再次引发类似的事件。
  
  所以,就着这个事件,仍然有些话要说。
  
  行业污名化标签难破,谁之过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发出后,一位相熟的记者在下面留言“不知道那些投资人在担心什么,如果陆金所都不合规,那国内互金没法发展了。一刀切只会退回几十年前。报道这个行业三年,我看得到他们的努力,也希望投资人看得到。”
  
相反,许多人仍然对这个行业保持警惕。
  
我认识一位朋友,一位典型的激进投资者,多年来一直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一位老股东,他在头两年在几个P2P平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当时,他的几个选择都是典型的地方小平台,风格激进,产量极高,我已经指出了风险,没有结果。
  
从没想过在2017年,整个行业的风险会大幅降低,但他却把所有的P2P投资都掏空了。问的原因是担心风险,认为早期的道路太多了,我害怕以前的投资行为很害怕,我很高兴我的投资收回了,我害怕再投资。我建议他现在可以投一些,但还是没成功。
  
我想,对于三岁的记者的朋友来说,后者更能代表公众对网上贷款行业的看法。他们对银行业的看法仍在一年中,甚至一年前,这条路还在走,而且关闭的时候,人们坚信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对他们的投资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可能知道银行存款的概念,但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看来,当网络贷款平台与网上银行系统相连接时,这可能是另一种宣传噱头。
  
因此,虽然产业集中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风险大大降低,但投资者的认识仍然滞后,行业的各个平台仍然牢牢地贴上了违约的标签。行业领导“银行部门”、“上市公司”、“国有部门”不够好。
  
  这是谁的过错呢?
  
吸引顾客的成本越来越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年初,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P2P平台的自我救赎,99%的努力都用错了地方》,强调负面标签认知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潜在影响。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整个行业似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着,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目前的P2P更像那艘“泰坦尼克号”,驶向一座被大雾遮挡住的冰山。绕不开这座冰川,高速增长的假象将很快化作泡影。
  
  这座冰山就是大众投资人心中的“行业印象标签”。对投资人而言,投资的平台出现提现异常甚至卷款跑路无疑是最大的伤害,这种“受伤体验”经过投资人的家庭、亲戚朋友甚至社交平台、媒体的向外传播,反过来会对整个行业的品牌形象带来难以逆转的损害。时日稍久,行业在公众的印象标签中就会增加一条“高风险”,从而把主流投资人阻隔在门外,发展空间越来越局限。
  
  一如大雾中的航船失去了“灯塔”指引,P2P投资在大众的认知中失去了“安全性标签”的指引,渐渐失去群众基础,离主流市场远去。
  
  贴标签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快速认知的简便手段,越是不熟悉的事物,越习惯用标签进行归类和认知。标签化认知难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在集体性认知的强大影响下,很多标签,贴上了,往往就很难揭下来。所以,除非要彻底退出P2P这个行业,扭转行业的负面标签,是所有P2P平台绕不过的一道坎。
  
  但显然,这方面网贷行业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网上贷款产业的市场推广集中在其自身的产品和平台上,缺乏知识的普及和虚假认知的矫正是公众认识的长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是,只有在行业的整体标签仍保持正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才是有效的,比较容易实现从曝光到注册投资的用户转化;而在行业的整体标签趋于负面时,平台的自我营销会大打折扣,品牌的曝光往往会首先触发用户对行业的负面认知,负面认知本身会阻止潜在用户的转化。
  
所以,很多平台似乎花了很多钱去争取客户,但是效果越来越差,所以原因是获得客户的成本很高。没有意识到,获得客户的有效成本可以飙升到数百甚至数千元,行业的负面标签“贡献了”。如果投资者跳进火坑,他们怎么能不多花点钱呢?
  
  当然,平台也会喊冤,“我很合规啊”、“你才是火坑”……,问题是,在潜在投资者看来,就是如此。
  
以“乌鸦”的名义,说他们是白人,谁会相信呢?
  
因此,营销成本如此多,而不是所有的营销成本都是为了自我推广,最好花一部分行业推广。
  
  摘帽“高风险标签”,是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如果不解决“高风险”的负面标签,该行业的发展就无法进入主流金融市场。孵化成为产业和平台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
  
  从这个角度,陆金所这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行业污名化背景之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未来,也许应该加大行业基础知识普及和重点工作(如合规与专项整治)沟通工作,投资者信心足了,获客自然就容易了,也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