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从越秀集团浅析房地产金融创新

从越秀集团浅析房地产金融创新

2021-10-08 13:39:23

正文共计2716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在商业领域里,任何趋势的从无到有,从微小走到兴盛,都往往与一群人、一个集团、甚至是最核心的决策人有关:是他们最早发现时代的机遇,找到最匹配的发展模式。

 

正如当我们说到快周转,大多数的人会想到时下的碧桂园,恒大,会想到他们在三四五六线城市大开大合,会想到建筑师通宵出图的文件。


的确,依靠无坚不摧的快周转模式,他们占据了地产TOP3的其中两席。

 

但真正倡导快周转开发模式的,大家只能想到融创的前身:顺驰,以及其背后的操盘手,孙宏斌。


在90年代拿地到开发平均周期为一年半的时候,孙宏斌第一次用七个月的时间开发了“香榭里”小区,速度要比传统模式快一倍。


从此,万科模仿顺驰的快周转,快速崛起,统治地产行业十余年,而其他企业同样也因研究透这套模式,紧随其后,共同造就了地产的黄金时代。

 

同样,在地产金融创新领域,也有这么一个集团和一个人不得不提:越秀集团和张招兴。

在REITs的发展史上,越秀集团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里程碑——其旗下的越秀信托于2005年12月21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它是全球范围内国内首批正式上市的REITs。发行十三年,见证着香港REITs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2017年,越秀REITs总资产为350亿元,是亚洲房产REITs的前十名,而在今年的2月13日,越秀地产的长租公寓REITs通过了深交所的审议,拟发行金额在50亿。

 

另一方面,越秀集团董事长张招兴,,早在2016年,便提出了两份关于推动REITs立法和加速推荐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提案建议,着力于打通REITs发展的法律问题困境和税务负担。


在2017年期间,他又再次建议加速推动REITs公募的最终实现,早日实现国内REITs的试点发行。


这些建议,是和政府对于地产行业的指导理念完美契合,即防止“脱实向虚”,落实“去杠杆去库存”政策要求等等,而张招兴积极推进的公募REITs,其将不动产加强流动性的特质,无疑是解开此类需求的一种高质量成熟产品。

 

问题来了,越秀集团和张招兴,是拥有什么样的特质,让他们可以勇往直前做REITs的布道者和实践者?

 

三个字:“稳”运营。

 

从数据出发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2012年底时,越秀地产的资本负债率仅为37%,这无疑是崇尚高杠杆地产行业中的一股清流。


同样在这一年,越秀地产的毛利率将近47%,净利率为30%,不论是内地还是港股市场均稳居行业前列。


这样的特质,不仅是公司运营健康的一个保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国际评级机构的投资级评级:2013年,越秀地产获得惠誉和穆迪的投资级评级。


国内仅有三家,而另外两家分别是中海和华润,这让越秀可以拿到比较低的融资成本:五年期3.25%,十年期4.5%的美债利率,同时,较高的信用评级业使得越秀REITs的发行审核上一路绿灯,顺风顺水。

 

其次,是资产管理的创新。

 

早在2003年,越秀集团在面对原来老城建时代留下来的核心资产时,由于其主要是可持续收租的商业地产项目,于是借鉴了新加坡的凯德模式,主要为持有控股-收益分息-物业升值-套现退出的资本运作策略。


而越秀进一步改造了这种模式,打通链条,设立众多的SPV,并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打造了一条从开发升值套现、到持有分红的新打法,并在香港正式上市发行。


依托这种操作手法,广州IFC(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投资回报周期从15年迅速压缩到3年左右,大幅度提高了资金效率和开发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的周转速度。而对于行业内,这一模式后来成为了国内众多同行学习的经典样板。

 

除此以外,拥有“国家队“背景的越秀集团,在政府提倡的长租公寓方向,以至于养老地产、老年公寓、文旅地产,城市更新等领域均有探索,研究潜在的地产创新产品证券化路径。

 

通过越秀集团的案例,我们也能发掘到一些在属于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地产商应该具备的基因。

 

什么基因?运营的基因。

 

“房住不炒/美好生活、去杠杆、拿地附加条款”,指向运营。

盘活、赋能商业存量资产,指向运营。

REITs发行门槛,资产估值与信用评级,指向运营。

返朴归真,地产金融创新时代,一切均指向运营。

 

首先,需要有基于运营的资产管理系统。


存量时代,如何实现更好的运营效率?在于是否拥有专业的资产管理体系来支持运营的标准化与数字化,从而拥有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来提升效率。


而在当前,各类商业物业的管理,依然有大部分依靠EXCEL或手工作业,这种方式是通过人工来进行底层工作,容错率低,时间短、管理层级复杂,更容易出现“数据孤岛”,而使得最新的运营状况无法及时传达,造成低效。


因此,拥有一个闭环、底层的资产管理系统,并可以针对不同的物业产品进行服务,并提供算法支持形成数据库,是运营全环节绝对必要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坚持以运营为主导的开发策略。


如同销售型物业,需要营销端人员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来反向推导产品策划一般,以运营为主导的开发策略,由于运营要素的复杂性,需要更加深入参与到开发的每一环节中。


例如在选址决策时,需要前期的运营数据采集和集中处理,来为选址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例如在建筑空间设计优化时,更需要运营通过对人群使用习惯进行集中的数据分析,对不同的流线、工位、乃至于功能分区占比进行决策,减少后期的运营改造成本。


同时,伴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后台系统的升级,相关的物流、监控、管理设施同样需要开发阶段的条件预留,实现与物业的完美融合,让物业本身变成精密、智能、可以高效运营的“机器”。

 

最重要的一点,不断的拓展、创新运营产品的边界和可能。


无论是房地产调控的持续高压下,还是市场端“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服务型、改善型地产消费:包括长租公寓,联合办公,社区商业,养老产业,文旅小镇,教育物流等,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围绕此类产品的提质升级,不仅是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更可以成为重要的底层运营型资产,在未来有机遇通过REITs发行,实现快速周转,提前退出的可能性,更可以作为产业资源,在土地获取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砝码。


因此,不论是从企业战略出发,还是满足具体市场需求的角度,不断的根据自身优势量体裁衣,进行运营产品的创新拓展,是当下开发商最应选择的进阶方向。

 

越秀集团董事长张招兴曾说过一句话:“做地产到最后就是做金融。”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更是如此。

 

商业地产项目从投、融、管、退,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集中了从资金杠杆,投资回报,信用评级,风险控制,资本退出等等各种金融特征,资金回报率决定了项目的最终市场价值,而现金流的运作也直接关乎开发节奏与项目生死。

 

也许这揭示了商业地产的本质:如何去通过资本的逻辑和运作方式,在固定的一段时空里打造最匹配的产品,并充分调配人口、产业等资源,聚合生长,共享红利。

 

让一个区域在你的努力下,由荒芜走向繁华,由没落走向重生。

 


- E N D -


本文所有内容为CRR CHINA原创版权

如有信息错漏欢迎及时指正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的主体企业无关。



瀚德课程推荐

资本 智库 商学 平台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