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信托公司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

信托公司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

2023-05-25 17:04:50

相约每天22:11


  自2017年来,,脱虚向实,真正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金融因具有与产业高度融合的特点,且属于金融服务中的优质资产,因此近年来备受追捧,正在成为各平台争夺的新市场。信托公司应抓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机遇,将其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拓展业务过程中,一方面资产端要加强产业融合,选择细分行业,进行深耕细作;另一方面资金端要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匹配资产端特点,有效提高产品发行效率。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定义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基于对真实的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掌握,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近几年随着市场及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升级,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也得到了很大扩充,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端,除了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P2P平台等纷纷加入,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渠道;


  二是主导方,从原来的核心企业拓展到物流公司、电商平台和ERP厂商等掌握信息流、物流等数据优势的其他企业类型;


  三是融资范围,从供应链(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到整个产业生态圈(拓展到所有相关行业)。


 (二)产品分类


  按照融资所需资产的不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可分为四类: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以及信用贷款。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下游核心企业是还款来源。


  预付账款融资是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以未来的货物权进行融资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企业的货款,实现杠杆采购。


  存货融资,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估和证明后进行融资。


  信用贷款,即无须抵押物,纯信用贷。

  (三)市场空间


  近几年,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


  以应收账款为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由2005年的不到3万亿增加到了2016年的12.6万亿,十多年增长了4.2倍,年均复合增速接近15%。


  尽管如此,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左右。


 二、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


  (一)商业银行主导


  该模式最早起源于深圳发展银行(现为平安银行),其以中小企业为敲门砖,逐步渗透至核心企业,再从核心企业为轴向上下游拓展,形成了“N+1+N”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由于股份制银行相对国有大行,大客户资源较少,有较大的动力开拓此类业务,因此目前该模式主要以平安、中信、民生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主导。


  该模式下商业银行业务的要点及优势在于:


  一是核心企业是关键。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核心企业,将服务对象拓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这就要求核心企业要有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上下游企业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是风险的把控能力。从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估到对供应链交易风险和动产质押的把握,均需要完善的风控体系。而商业银行多年来积累的业务经验,使其在风险把控方面专业性较强。


  三是资金规模与成本。商业银行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充裕,融资定价也相对有优势。


  此外相比其他机构,商业银行还可以在提供单一的信贷业务之外,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电商平台主导


  该模式主要是指互联网公司依托电商平台的庞大供应商资源和大数据优势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根据上下游的交易、物流、现金流等相关数据作出信用评级,通过系统算法给出融资额度。


  运用此模式的电商平台包括两类:


  综合电商,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云商为代表;垂直电商,以找钢网、。


  (三)产业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指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对交易对手、合作伙伴、上下游客户信用情况了解的行业信息优势,通过搭建集采平台,依托供应链金融,通过自身资源直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目前一些大型产业集团主要通过收购或设立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此模式下龙头企业的业务要点及优势:


  一是真实的交易数据是核心。龙头企业掌握了上下游企业真实的经营数据和交易数据,是其核心优势所在。


  二是风控能力较强。正是基于掌握的真实数据以及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刻认识,龙头企业在风险识别以及风险控制方面把控力较强。


  三是资金来源渠道较广。


  除了自有资金外,银行授信、P2P也是重要的资金渠道。


  (四)物流公司主导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外,近来年,P2P网贷平台、ERP软件服务商、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也纷纷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蓝海之中。


  以物流公司为例,其掌握了大量的物流和商流信息,在存货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典型代表:怡亚通


  怡亚通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O2O金融、供应链网上贷款以及小贷实现,资金来源有合作商业银行提供。O2O金融基于怡亚通深度供应链商业模式,定位于将怡亚通380消费供应链平台百万小微终端客户为金融服务对象,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终端客户金融需求的业务。


  在O2O金融模式下,需求资金的小微零售端客户无需担保、无需抵押、网上下单,怡亚通提供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审核通过24小时后由怡亚通的合作银行放款。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演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实现了线下的1.0模式向线上2.0模式的转变,正迅速从2.0向3.0迈进,未来将随着工业一起升级到4.0。


  1.0阶段


  即线下“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即“1”的信用支撑,完成对上下游众多企业“N”的融资支持。此阶段以银行融资为核心。


  线下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手续繁,传统纸质资料审批,客户须来回奔波银行;二是贸易背景不易核实,操作风险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执行标准不一、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风险。


  2.0阶段


  即线上“1+N”。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


  线上供应链金融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业务效率。在这一阶段,资金不仅来源于银行,包括小贷、保理、P2P平台等拓展了资金来源。


  3.0阶段


  即线上“N+N”。即当前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趋势,它颠覆了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的“1+N”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整合供应链环节的所有参与方,为其提供多维度的配套金融服务,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物流等交易行为都通过线上化处理。


  未来,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将走向智慧化4.0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则以数据质押为主,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四、金融机构面临的难点


  (一)核心企业模式崛起,金融机构优势弱化


  从金融机构参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来看,由于其对供应链本身的涉入有限,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配合完成风险定价过程,即由核心企业推荐白名单上下游厂商并提供担保,将风险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转移至核心企业,而商业银行基于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给其上下游企业放贷。


  因此,近年来随着产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崛起,金融机构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产业集团相比金融机构对相关产业链更为熟悉,且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更强。当产业资本开始觉醒,整合资源,布局供应链金融的时候,金融机构正逐渐沦为一个资金提供者,被挤到供应链金融相对边缘的位置。


  (二)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风控仍是难点


  尽管供应链金融能通过“四流合一”,降低风险,但由于参与者众多,在风控方面依然面临一些待解难题。首先是核心企业。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


  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


  其次是中小企业。中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相互之间以及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此外,目前中小企业的诸多数据端尚未打通,包括财务、税务、员工工资都数据获取都颇为困难,因此对其风险控制的把控也相对有限。


  (三)金融产品同质化高,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虽然近几年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金融服务也日益完善。


  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服务大都是同质化高、较为单一的产品,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以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服务需求。


  此外,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服务涉及不同行业,行业特征及需求差异性较大,对供应链融资也提出不同的要求,金融机构应根据行业特点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


  五、信托公司参与的策略


  (一)资产端要加强产业融合


  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必须要深入产业链中去。从实践来看,信托公司与产业融合的路径有几条:


  一是有产业集团背景的信托公司,可依托集团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如行业内中粮信托围绕中粮集团在农业领域开展供应链融资;同样,华能信托、英大信托也分别利用股东在能源、电力方面的产业优势,提供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二是部分在一些产业领域有深耕的信托公司,可围绕已积累的核心企业客户,为其上下游产业链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在某些新兴业务领域,通过聚焦某一垂直行业,如医疗、零售、物流等,提升对产业链的理解,开展供应链金融。目前行业内已有部分信托公司开始尝试。例如,以精品投行著称的杭工商信于2018年1月推出首只医疗供应链金融主题信托基金。该基金是杭工信根据医疗行业特点及医疗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联合医疗耗材供应龙头企业某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采用分散投资策略、以医疗供应链金融资产为投资主题的供应链金融主题基金。


  (二)资金端应匹配融资需求


  供应链金融的客户往往出于资金周转的需求而融资,因此融资的特点呈现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这与信托公司传统的企业融资业务有很大的不同,对其资金募集提出了较高要求。


  信托公司应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匹配资产端特点,有效提高产品发行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融资客户大多为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本身利率润也不高,因此能承担的资金成本相对有限。


  目前来看,银行端的资金成本较低,P2P平台较高,信托介于中间。信托公司一方面应匹配与其资金成本对应的融资客户,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值服务来拓展收入来源,如在产业链下游开展消费金融服务等。


  此外,近期多家互联网公司如小米、蚂蚁金服、滴滴的供应链金融ABS获批发行,进一步降低了其融资成本。信托公司也应积极参与到供应链金融ABS业务的浪潮中,成为其中重要一环。


  (三)注重风控能力的把控


  金融的本质在于风险定价能力。在前述提到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中:


  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多年的业务积累,所建立的较为完善且严格的风控体系;


  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掌握真实的交易数据,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信用评估体系;


  产业类核心企业的优势在于自身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力;


  物流公司则是基于其掌握的大量物流和商流信息。


  信托公司要想在供应链金融中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建立符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的风控体系。


  就目前情况而言,信托公司基于多年信贷业务的积累,风控体系方面相对完善,应注重在此基础上,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特点做相应的调整。


  此外,供应链金融很重要的一环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控制风险,而信托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相对落后,短期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供应链各环节有效对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而中长期应升级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技术结合线下数据打造大数据风控,设立预测性指标以及分级预警,实现实时监控,真正做到量化授信。


  (四)将服务拓展到全方位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业务,信托公司在展业时应加强业务间的协同。


  一方面,应结合已有的业务资源或合作伙伴,挖掘其供应链金融业务需求,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巩固双方的合作。


  另一方面,要以供应链金融为杠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通过产品创新,综合运用股权、债权、股加债,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比如为提升产业链集中度,核心企业可能有设立产业基金、融资并购等多种需求,信托公司可结合产业链的业务特点,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总之,信托公司应抓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机遇,将其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拓展业务过程中,一方面资产端要加强产业融合,选择细分行业,进行深耕细作;另一方面资金端要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匹配资产端特点,有效提高产品发行效率。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也要将风控能力作为业务开展的核心竞争力,着手建立符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的风控体系。


  最后,还应注意加强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协同,以供应链金融为杠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综合运用股权、债权、股加债,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推荐阅读   

  • 【解读】外贸综合服务业出台新政 为供应链公司指明了哪些方向?| 推荐阅读

  • 干货 |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出口模式有哪些

  • 医药流通 | “两票制”触发万亿级供应链金融市场逐鹿

  • 详解 | 供应链金融的蓝海市场:汽车、大宗商品、餐饮...

  • 德勤 | 新零售下的新物流: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数字化跨越

每天22:11收获干货,与20万+同行精英前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