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热点金融】家庭信托,富过三代的秘密

【热点金融】家庭信托,富过三代的秘密

2022-07-01 13:55:50

着当前个人及家庭财富迅速增长,财富保障与财富传承已成为社会化需求。家庭信托,已越来越迫切地成为高资产客户的必备。

加拿大贵族人群如何利用家庭信托这一传统合理避税工具来实现收入分流、并让资产传承数代?前加拿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个人及私营企业组高级税务分析师为您一手解读!




财富传承历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让家族基业世代长青,是创富者们最关心的问题。现阶段,中国的富一代退休的脚步渐进,而富二代们似乎更强调“我的时代我做 主”,当理想主义碰到现实主义时,市场在关注二代们是否愿意接班,或是否有能力延续家业。对于这个问题,位于纽约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顶楼的“秘密”,可能让富一代有所启迪。



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街区的洛克菲勒中心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在1987年被美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地标”,而在这栋大楼的顶层隐藏着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秘密”。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自第一代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创立了其庞大的石油帝国,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就此诞生。此后, 华尔街风险投资之父劳伦斯及美国政经大腕戴维,均出自于该家族。中国有句古话称“富不过三代”,但洛克菲勒家族已繁盛了六代,依然续写着财富神话,而财富 能顺利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秘密便与洛克菲勒中心顶层的机构有关。据资料显示,该机构为洛克菲勒家族成立的专属信托公司,其管理着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规划和大 部分股权。


  家族第三代戴维·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回忆录》中提到,在财产传承方面,鉴于其父亲担心后辈的成熟程度和经验,因此他设立了 家族信托财产,严格限定任何一个受益人获取收益和动用本金的条件。而在子女30岁以前,信托财产的收益除了用于支付子女学费和生活费外,还分别捐赠给数个 指定的慈善机构。


  实际上,不仅是洛克菲勒家族,欧美地区多数家族富豪选择借道家族信托、家族基金会的财富传承体质,成就了家族财富的基 业常青。例如,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家族,。同时,随着亚洲财富新贵的兴起,在财富规划方面,他们也瞄准了家族信托这篇蓝海。包括亚洲首富李嘉诚、龙湖地产掌门吴亚军、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及新鸿基的郭式家族等。


信托是委托人(“Settlor”)将其财产交予受托人(“Trustee”),让受托人根据创立人的主旨,为受益人(“Beneficiaries”)之利益或为指定的目的,对财产进行管理或保管的行为。如果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都是同一家族成员,这种信托可称之为家庭信托。

比如,祖父给出1万元建立信托,目的是要其女儿替6岁的孙子管理这笔钱。祖父是委托人,女儿是受托人,孙子是受益人。当这个家庭信托成立时,祖父的 1万元已不再属于祖父,而是属于信托并由女儿管理,并且孙子是这1万元资产的全部受益人。当祖父离世时,祖父名下已没有这1万元资产,相应的税费自然就免掉了。

家庭信托是西方国家遗产规划中非常常用和传统的合理避费、避税工具。笔者在加拿大多年税务实践发现,几乎70%的加拿大高资产人士都有自己的家庭信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也迫切希望有自己的家庭信托,真正实现“富过三代”!那么,设立家庭信托的好处在哪里呢?

从非税务角度看:


可以按你的意愿自由分配资产。比如你想给孩子付学费,如果一次性给出,孩子可能马上挥霍掉。但如果通过设立信托,信托每年可以支付你孩子所需要的钱 保护资产不受损失。凡是转入信托的资产法律上归信托拥有,即使婚姻关系破裂,信托资产的分配仍然不受影响 减少遗产鉴定费。信托资产不计入遗产鉴定费的计算 。留给后代的不仅是现金。信托可以拥有现金和各种投资 离世人的财产不用公布于世 面对不可预见的第三方财产诉求时,尽可能减少暴露自己 。

从税务角度看:


合理解决收入分流问题。通过设立信托,解决收入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分流的目的,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每个家庭大约可税$25,000
利用每个税务居民80万增值免税(“LCGE”) 。假如只有一个业主,只能用一个人LCGE。但是信托可以让家庭成员中所有18岁以上的都用足LCGE。

遗产冻结计划(“Estate Freeze”),为退休做好储蓄安排 。信托是遗产规划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因为会涉及税法,信托法和民法。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可能在此将家庭信托内容作十分详细介绍。如想了解更多关于家庭信托方面的税务信息,可关注万锦金融举办的家庭信托专题税务讲座。

作者简介刘静,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税收专业硕士,前加拿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LLP,全球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个人及私营企业组高级税务分析师,万锦金融税务总监,加拿大鼎瑞税务咨询公司创始人,《加拿大税务观察》创刊人及主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