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托资讯> 假如王宝强设立了家族信托...

假如王宝强设立了家族信托...

2021-08-10 16:45:50
近日,艺人王宝强的离婚新闻轰动全国。撇开孰是孰非和娱乐八卦不谈,一种令人瞠目的说法是,王宝强离婚可能面临人财两空的窘境。为什么会这样?这起刷爆朋友圈的事件事实上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话题,那就是明星艺人等富人阶层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避免因突发事件而让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财打了水漂。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吴飞撰文《 浅议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之家族信托 》,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托制度优势对财产进行隔离保护,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富管理。以下为吴飞教授的文章全文。


吴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获爱尔兰都柏林学院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和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之家族信托


2013年以来,家族财富管理在我国萌发并快速发展。可以说,包括信托公司、商业银行,乃至第三方平台等机构积极扩展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尤其家族信托业务的信心,主要源于财富市场的巨大增量。


近日瑞信研究院发布了其第6份全球财富报告——《2015年度财富报告》,提供了当前全球家庭财富和人均财富分配的直观信息。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全球中产阶层的财富从44.4万亿美元增至80.7万亿美元,占全球财富的32%。其中,中国中产阶层2015年的财富为7.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中国的百万富翁(按美元衡量)超过133万人,而资产净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中国人数达万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超高净值人群(资产净值在5000万美元及以上)中,有8%来自于中国。瑞信还预测,未来5年中国百万富翁(按美元衡量)的人数将增长至230万人。

另一重信心则来自国际经验:境外富豪广泛选用以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为代表的家族财富管理模式,来使财富世代相传。比如洛克菲勒、杜邦等家族都设立了自己的家族信托;而索罗斯、卡尔伊坎、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等华尔街老牌投资人管理的对冲基金,也转化为家族办公室。

那么,过去三年以来,家族财富管理(家族信托)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如何?是否具有与海外市场不同的特点?中国金融机构介入家族财富管理业务需要具备那些素质?



未来5-10年“传承”需求将快速放大


家族财富管理,或者说家族财富传承,在中国市场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比较前沿的概念——对金融机构如是,对老百姓亦如是。

2013年初,我国市场出现首只家族信托产品,由此正式拉开我国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序幕。2013年也由此被称为“家族信托元年”。之前我国的信托公司更多涉及的是资金信托,而对事务管理类信托涉足甚少。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主要包括单一资金事务管理类信托、家族信托、消费信托、股权代持信托等。

从本质上说,事务管理类信托更能体现信托的服务功能,比如信托权益重构、风险隔离、信托财产独立性等。从2013年起,家族信托、消费信托等事务管理类信托有较大发展,推动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的快速上升。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一季度,事务管理类信托资产规模占比为41.91%,同期融资类信托和投资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为24.85%和33.23%。而在2013年一季度,事务管理类信托、融资类信托与投资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是17.46%、48.79%33.76%




而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中,发展态势比较好的是家族信托——自2013年以来,已有约10家信托公司,或借助集团优势,或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合作,纷纷介入家族信托领域。2015年信托公司年报显示,多家信托公司将家族信托这一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视为转型重点。

家族信托是以家庭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所设立的信托,通过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等理财服务实现对家族资产负债的全面管理,提供财富转移、遗产 规划、税务策划、子女教育、家族治理、慈善事业等全方位的服务。从海外经验来看,家族信托是一种有效的财富传承方式,是高净值人士首选的管理家族资产的载体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家庭财富快速增加和海外家族财富传承经验等原因之外,令机构们扎堆启动家族信托业务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国内第一代“富人”的年龄逐渐进入中老年阶段,“代际传承”日益成为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家族信托的功能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投资理财。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功能,也是现阶段国内高净值人群的首要目标——实现财富增值。

第二,传承。这是家族信托中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由此帮助家族实现从一代到二代的传承,其中主要体现为风险隔离和财产独立化的过程。可以说未来5-10年,国内高净值人群对“传承”的需求将快速放大。

第三,公益慈善事业。今年4月,马化腾宣布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注入正在筹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去年底,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与妻子共同宣布捐出99%Facebook的股票,投入慈善事业。用捐赠股票的方式做慈善,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家们持有的财富形式以股权为主。很多富豪开始考虑回馈社会,且做慈善也可以很有战略规划,其中家族信托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

第四,处理事务性问题,比如资产配置、税务规划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功能在中国进度比较慢。比如家族信托可以起一定的避税作用,但国内遗产税尚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又比如全球资产配置,由于资本管制等原因,很难从国内提供充分海外配置的条件。

仅就当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净值人群对第一项功能的需求最大,家族信托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少数富裕阶层的金融理财工具。可以说,目前我国财富传承领域仍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无论从信托公司、产品供应商角度来说,还是从高净值人群角度来看,这个市场仍处于投资者教育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推广和教育,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不断配套。

不过,未来随着市场培育的成熟,、法律法规的配套,后面三项功能也将得到实质性推动——它们往往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家族信托面临的法律障碍


国内市场上所呈现的家族信托与海外通常意义上的家族信托并不完全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整体配套环境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亟待化解。

从法律法规上说,虽然我国《信托法》为家族信托确立了基本法律制度,但《信托法》对家族信托的执行细则、操作实务等,并没有详细规定。由此国内开展家族信托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限制。

比如,信托在海外最基础的原则是所有权转移,做资产隔离。但根据我国《信托法》,是“基于信任,委托财产”的委托关系。虽然观点认为,这个问题不会对资产隔离造成障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律上还是没有对资产隔离做出明示。此外,信托很讲究“不受地区性法律法规限制”的原则。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还很难实现全面的海外资产配置。

又如,我国《信托法》奉行“登记生效”原则——《信托法》第10条规定,“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法办理信托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该信托不产生效力”。但信托本身是很隐私的事情,甚至受益人都不知道信托条款。对大多数习惯“藏富”的中国富豪来说,全面登记意味着自己的财产状况可能将被公诸于众——这是他们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

受限于《信托法》第7条、第14条的相关规定,家族信托可容纳的财产种类比较单一,导致除现金外,家族信托可容纳的信托财产种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中国,富豪手中大部分资产都在房子、股票、金银珠宝、古玩等财产上,所持现金通常占比很小。

信托登记配套制度的缺失,使财产类信托难于开展,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工商和不动产登记机关不太认同用信托合同作为财产转移依据,并牵涉到一些税务问题,因此,以非资金类信托财产来设立家族信托暂时难以实现。目前国内只有一家私人银行尝试突破“资金信托”的限制,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更广泛意义的家族信托业务服务,其他机构都对“可能触碰法规红线”而有较大顾忌,这极大制约了家族信托的发展。

我曾对国内较早涉足家族信托、且做得较好的一些机构进行调研。比如,某家中央级信托公司过去三年积累起来的案例大约为100多例,且单个案例规模不大;而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信托公司,成立家族管理办公室将近两年,累积的案例也不多。




国内家族信托等财富传承业务,虽然起步快但推进速度不甚理想的原因大约有这几个:


其一,回溯我国信托行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行业的发展伴随着几度清理整顿,这一方面整肃了信托行业乱象,另一方面也令大部分信托公司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态度谨慎,中规中矩。具体到家族信托业务而言,由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很多在海外可以实现的功能,在国内仍做不到,使得家族信托在国内仍局限于担当理财工具,以及解决少数简单的、不涉及法律边界、没有约束的事务性问题。

其二,国内富豪多数仍处于第一代,年纪不算大也不算小,即虽然开始面临传承压力,但压力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大。以欧洲和美国市场为对比。欧洲的家族一般经历了上十代传承,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其后代几乎不用担心“如何赚取更高收益”这类事务,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自己这一代如何将资产保值并继续传承下去——对他们来说,家族内部的事务、家族治理、家族凝聚力是家族信托最核心的功能。

美国虽然也有不少传承了上百年的家族,但相对欧洲来说,其传承历史还很短,新富更多,且由于美国是非常市场经济的国家,富豪阶层往往随着产业转型、新兴科技的崛起而剧烈变化。比如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前列的富豪,每隔十几年就整体变化一次。这意味着美国始终在诞生新富,始终处于第一代创富的阶段,最典型的就是Facebook、Google等,传承压力相对较小。

中国目前的富豪阶层更接近美国的状态,即多数仍处于第一代,年龄介乎五六十岁之间,传承压力确实不大;且由于尚处于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替的阶段,也说明家族规模也不大,充其量两三个小孩,家族事务复杂程度有限,对家族治理的需求并不明显,他们更关心如何在自己这一代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三,高净值客户(家族企业主)的理念尚未完全从“投资”转移到“传承”等需求上来。比如对大多数高净值客户来说,若手上有一笔1000万的资金,他考虑更多的是这1000万怎么投资,而很少考虑到要不要给自己的家族做一个久期比较长的现金规划。对这一代企业主来说,他们多数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能力来闯出一番天地——那个时代属于资源短缺的时代,那一套行得通;但现在不同了,当今社会更强调专业,不是有胆识就可以成功的了。

当然,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现在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接受让专业人士帮他们管钱的理念。尤其是去年年中A股巨幅调整之后,这种意识的转变更为明显。我调研过不少拥有上百亿资产的企业家,他们在去年年中之前基本是自己炒股、放杠杆,当时赚钱太容易,完全没想过后面发生“股灾”:几亿几亿地炒,然后几亿几亿地亏——之后,他们意识到在现在的市场,财富管理光靠自己、光靠胆识是不够的。

尽管如此,我仍非常看好家族信托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最近一两年在我们的调研中,越来越多高净值人士开始提及“家族信托”的概念,即使他们本身对其定义并不甚了解,但该概念普及度的提升,说明我国市场对家族信托、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正在逐渐发育、成长。

另一个变化是,包括信托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乃至第三方平台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都在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家族信托业务。尤其是信托公司,要么已经推出家族信托业务,要么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开始深入研究——他们是市场第一线的人,对市场的嗅觉最灵敏,这说明我国家族信托的市场已经启动。


“信托”是核心环节


目前,争相介入家族信托、家族传承市场的机构有信托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平台等,还有一些私募试图以“家族办公室”方式分食家族财富管理的蛋糕。从根本上说,家族信托中的“信托”两字,很明确指出,信托公司应该成为家族财富管理的核心环节、主导者。

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就是财富管理。近几年,,指导信托行业进行业务转型之后,信托公司的地方政府融资功能组建减弱。99号文也同时明确了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六个方向,家族财富管理则是其中之一。

换言之,从业务本源上说,家族信托是信托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上说,,家族信托无疑将成为信托公司未来的重点业务范围。

而对私人银行、第三方理财平台等机构来说,它们要成为家族信托的主导者,还有一定难度。但国内私人银行更多扮演的是平台角色、中介角色,是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家族信托等增值服务。关键是,这些增值服务并非它们自身所生产的。国外确实有部分银行拥有自己的信托团队,可以同时扮演服务提供商和产品提供商,但国内绝大多数私人银行仍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仅就家族信托这个角度来说,最终主导者仍将是信托公司,它们也是这项业务最直接的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能否将客户牢牢地粘在自己的平台上,这并不由产品本身来决定,而是由平台提供的整套解决方案来决定。这些解决方案一定是个性化、订制化,而非标准化的。

比如,A机构提供的产品,在B机构即使找不到不完全一样的,但仍可以找到收益率、风险取向相似的产品。这意味着,若客户与机构之间仅仅通过产品来发生关联,那么客户从A机构买还是从B机构买,并无本质区别。

若A机构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解决方案——假设为客户设计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等,帮助客户解决燃眉之急,完美满足客户需求,自然能提高客户粘性。也就是说,若机构仅以产品作为关联点,客户仅仅粘在产品上,一旦产品没有了,客户就走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具备强大产品生产能力的信托公司,下一步应该着力配套相应的服务团队,以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增加客户粘性。而私人银行则恰恰相反,需要想办法弥补自己在产品生产能力方面的缺失。用一个术语而言,叫做“逆向迁徙”,即资产能力强的补财富管理能力,反之亦然。




是不是可以让信托公司与私人银行合作,1+1>2?现在确实有好几个这样的合作案例,互补长短,希望以最小的建设成本来求得尽可能大的回报。唯一的问题是,谁来负责维护客户关系?想来哪家机构都不愿意将客户资源拱手相让。因此,最终的情况可能是,每个机构都希望在自己的平台上配套所有的功能,让自己成为“高大全”,从而将客户牢牢地粘在自己的平台上。

信托公司天然拥有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优势,目前其遇到最大的障碍是人才问题,这也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在家族财富管理方面共同的痛点。要做家族信托或者家族办公室,当务之急是配备一批CIO(Chief Investment Officer,首席投资官)。这些人一线市场资深从业人员,洞悉整个金融市场;他们全面了解家族的资产以及投资偏好和方式,并考虑到投资中面临的税收、法律、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的限制,负责将家族的既定投资目标和理念转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规范化投资策略;他们未必有非常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但他们和市场一流的基金经理保持紧密联系,知道从哪里、怎么找到客户想要的东西——若客户要买基金,他知道哪个基金是最好的;若客户需要保险,他知道哪个保险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对信托公司来说, 以“家族办公室”的模式介入家族财富管理市场,或许更具可操作性。家族办公室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家族办公室,只服务一个家族;一种是联合家族办公室,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来服务不同家族。严格意义上说,前者才算真正的家族办公室。

即使是联合家族办公室,服务对象也不一定需要超过10个,甚至更少。因为假设若能找5个10亿元资金规模的家族,管理规模就已经50亿元了——这种规模才叫家族,若100万资产也被纳入家族办公室的客户,那么这种也就是个打着家族办公室的牌子而行私人银行的事而已,本质上仍是私人银行。

家族办公室服务的是金字塔尖的那部分客户。在海外,家族办公室门槛很高。比如中金家族办公室的资金门槛是5000万元人民币;在高盛则是4000万美元以上。这才是家族办公室真正要服务的对象。

有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来,国内成立了上千家“家族办公室”。但它们的主要功能仍是产品销售——在没有一两个固定大客户成为自己的核心客户之前,广泛向高净值人士售卖产品仍是这一类机构的主流生存模式。它们顶多只能算是家族办公室的雏形,不过好处是,它们正努力朝着家族办公室的方向努力。

对于没能在第一批抢先介入家族财富管理市场的机构来说,现在的介入时机并不晚。家族信托是信托中的一个细分市场,无论哪家信托公司,只要专注某个新的、有潜力、可耕耘的细分市场,尽管回报可能比较漫长,但坚持下去,总能做出成绩,关键是要符合公司的定位、战略规划和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