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名业内人士写了一篇“P2P已死,有事烧纸”的文章引发业内讨论,汉子姐以为论调过于悲观,,P2P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向死而生”。
上周三下午,一则消息震惊了网贷圈,银监会、工信部、、国家信息办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规定了将对网贷平台实行备案制,对资金存管、信息披露、借出人限额、借款人分级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并且发布了网贷行业的“13禁”。
但是,其中对于借款上限的规定,让行业哀嚎一片。《暂行办法》规定,“同一借款人在同一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则不得超过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则不得超过500万元。”
在“P2P已死,有事烧纸”这篇文章中,,说目前行业至少沉淀3000到5000亿的大额信贷资产,一旦抽贷对行业影响极大。
这一点也比较一致,,截至7月底,贷款平台数量超过200000的待偿还金额达到72.74%,企业借款人占还款金额的78.09%以上,需偿还的金额超过100万元。这意味着它被认为是P2P最稳健的资产,住房、大车都会受到限制,小型和微型企业无法通过P2P进行大的资金周转。
然而,本文的悲观论调是P2P已经从“朝阳产业”转变为“夕阳产业”。P2P未来所能做的业务方向大致是通过一些个人小额贷款、二手车贷款和消费金融来实现的。事实上,这是太悲观了。
对于很多有远见的平台而言,早就意识到了单纯的靠做P2P平台不能发家致富,也不能走上人生巅峰,早早布局转型才是王道,比如早在今年初积木盒子母公司品钛集团就实现了转型布局。
然而,虽然我们常把“转型”挂在嘴边,就连红岭创投、PPmoney都做消费金融了,消费金融真的是P2P的救命稻草吗?行业中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玩法,听闻广州某平台并购了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光员工就有8000人,这样冗杂的机构P2P能不能吞得下还是个未知数;也有P2P准备并购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店家提供小额借贷,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等。
消费金融还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模型建设、场景建设等,至少需要两三年。正如新联在线副总经理陈志成所说,“消费者的情景会很多,而且也不是没有蓝海,但如果整个行业都被挤进去,就立即挤进死海。”
不过,,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于借款上限这方面,虽然网贷行业挨了最痛的一刀,但是仍有一些想象空间,比如没有禁止关联交易,不限制自动投标等等,认可大数据、云征信等fintech技术的应用,依托科技,P2P可以发挥的空间还有很多,比如区块链在云征信领域的应用、数字化资产配置等等。
正如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因为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也会为你开了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