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了解信托> 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提速

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提速

2022-08-14 09:55:27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其力度之大充分彰显出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然而,金融业对外开放遵循的三条原则,以及易纲的表态都表明,防范金融风险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开放力度超预期

  

“今年初,刘鹤副总理出席达沃斯论坛时提到,今年有些改革开放措施可能会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易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此次宣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都让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易纲表示,下一步,我国将遵循三条原则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

   

温彬表示,这次的金融对外开放,对国际和国内都有重大意义。从我国来看,通过引进外资,会进一步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效率提高,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企业和居民的投融资需求以及全球资产配置的需要。对国外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也为国外的投资者增加了新的投资机遇。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易纲在答问时指出,“我们所有的措施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让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他还说:“在几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市场会更具竞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安全程度也会加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对记者表示,这次开放力度大、决心大,,所以不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预计会很快出台具体落地措施。

  

“稳妥”“谨慎”,非“大爆炸式”

  

温彬表示,这一次具体的开放举措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金融开放的领域拓宽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这次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而且此前已经放开了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甚至已经对外商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这些措施会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主体,会更加有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第二,放松市场准入的限制。针对不同金融领域,持股比例限制在逐步放开,使外国投资者有更大的话语权。第三,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针对包括金融市场和业务的准入,这一次不仅是让外资机构参与进来,而且能更好参与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企业、居民投融资的需要。第四,坚持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提高,‘沪伦通’争取在年内开通。中国的资本跨境流动未来将有进有出,总体实现双向流动,大家共享金融市场效率提高和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三条原则之一是: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鄂永健指出:“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度提高,会伴随更频繁的跨境资金流动,因而需要在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上加以协同。为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大幅波动的风险,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中外资企业竞合互利共赢

  

易纲宣布的开放措施中包括: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等等。

  

针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影响,易纲表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欢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投资和运作,我们将平等地对待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外资机构是否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要看这些机构本身的公司金融、治理结构等情况。目前我们提高了持股比例限制,其实是为很多细分领域的开放提供了机会。虽然每个细分领域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现在我们的原则是清楚的,,对中外资一视同仁。”易纲还表示,“这些政策都有利于中国银行业提升在国内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之后的国际竞争力。”

   

鄂永健表示,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银行业的冲击预计不大,因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综合实力已经显著提升,盈利能力稳健,风险管控能力强,资本水平较为充足。他同时认为,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客户、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外资银行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业务上有优势,双方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作者:周轩千

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