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财经> 家族信托:第一代富人的“金融家谱”

家族信托:第一代富人的“金融家谱”

2020-12-06 08:33:08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文:  梁宵


2012年刚刚设立私人银行服务的北京银行,就赶上了2013年的“中国家族信托元年”,这一年8月,招商银行推出了首款家族信托,北京银行几乎同时落单其第一笔家族信托。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版”家族信托还是个“禁不起推敲”的新鲜事物,即便到了今天,围绕家族信托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支持者宣扬其无所不能,而对立者又质疑其难堪一击。在北京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聂俊峰看来,本土化的家族信托并不存在制度与法规障碍,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真正的家族信托需要作为第一代的委托人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家族信托在未来的岁月更迭中依然不失严谨有效的法律关系。



家族企业》杂志受访者   聂俊峰

北京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


Q & A

 Q:《家族企业》杂志  A:聂俊峰


“碎片化”的财富管理

Q:作为私人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中小企业主的财富管理需求有哪些特点?

A:北京银行私人银行客户中有50%是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主客户,这两个群体本身也存在需求差异: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的融资与扩张需求远大于企业主自家财富管理的诉求。他们可能是私人银行的入门客户但并不是资金委托型家族信托的客户。而成长期的企业,则会有更多的私人与家庭层面的闲置资金、不动产及股权顶层设计需求。但是整体上,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主在财富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三个误区,概括起来就是:“公私不分、夫妻不分、父子不分。”所谓公私不分,就是企业与家庭财产之间并没有一个非常科学的防火墙,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夫妻不分、父子不分的负面案例在资本市场、实业竞合等层面更是屡见不鲜。事实上,很多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身家数十亿可往往个人“囊中羞涩”,反倒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个人及配偶进行了大量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Q:真正的财富管理应该是怎样的?目前的财富管理有哪些不足之处?

A:从2005年中国银行业开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到现在,应该说大部分贵宾理财、私人银行服务,所关注的服务范畴都是客户闲置资金的管理。真正的财富管理是以方案设计为宗旨的服务哲学,不但要看到个人主体也就是高净值客户在个人账户当中所体现的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关注其家族成员和家庭的生命周期管理,进而扩展到家族企业的综合投融资和家族治理服务。


中国大多数的“创一代”可能还停留在创富的理念阶段,缺乏守富与传富意识。这其实也是推广本土家族信托服务的困难所在。很多成功的客户始终把财富传承与家族责任的规划放在一个“重要但并不急迫”的位置,他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研究、考虑家族财富以及家族企业的整体治理问题。



很多人往往是在发生了家庭与企业重大变故之后,才意识到事先进行财产信托与传承设计的重要性。


在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姻缘与血缘风险“三期叠加”的大时代面前,今天很多“成功人士”所接触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市场上良莠不齐、出身不一的各类机构和中介谁也未成为“土豪”的“真爱”。一方面作为从业者,我们必须承认,家族财富管理目标客户的培育既艰且阻;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看到,“富人”在碎片化的信息和良莠不齐的圈子里“无处安放”自己财富、后世传承、家族慈善的刚性需求。但最终中国本土的第一代成功者总是要停下来认真思考代际交替和家业传续的顶层安排—对金融与实业、离岸与在岸、本币与外币、现世与后人做出很好的规划。在目前的中国市场,每个省排名前50名的优秀民营企业都需要考虑把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相结合,、家族治理委员会等综合治理的设计。


“是速效救心丸,不是维C、钙片”

Q:从目前的客户画像来看,设立家族信托的客户都有哪些共同点和普遍的诉求?

A:从代际构成来看,中国第一代的家族信托客户多数是50后与60后,他们现在是财富人群的中坚,论年龄已到了天命、花甲之年,他们又经历了中国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而其下一代—80后与90后的婚姻稳定性是堪忧的,从一线城市的一些统计数字来看其离异比例非常高。时代的差异让“创富者”和“继富者”在生活阅历与身份安排国际化方面亦存在代沟。与此同时,这些50后与60后的主要财产都是“在岸资产”,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的主要部分都在国内。所以他们是“中国版家族信托”的主体和市场潜力所在。我们认为,第一代家族信托客户的主要诉求是围绕子孙与事业开展公益慈善、姻缘与血缘管理、私人与法人财产分隔以及资产配置的国际化。实践中我们也用顺口溜总结为“防儿媳、防女婿、防婚变,防分家、防败家、防篡位”。当然“防”只是消极的一面,从积极层面我们希望客户思考家门家风、直面财富聚散。


与之相对的,年轻的80后、70后由于年龄问题对本土家族信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有待提高。


Q:关于信托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讨论,可能也是让这些富豪举棋不定的原因,比如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信托制度还不完善。

A:我认为制度层面没有任何所谓的障碍,相反在某些方面中国本土的家族信托还存在一些优势。业内都知道,信托是英国对全人类的发明,但是英国并不是家族信托最发达的地方,原因在衡平法与普通法叠加中又规定了反财产恒继原则——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地区的信托法规一度沿袭了这种限制。、形态转化的登记与税收要求。




Q: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已经成熟运作数十年的离岸信托也会在委托人身后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便是知名银行或者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也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风险,要如何确保家族信托的有效性呢?

A:我经常在内部向我们的同事和合作机构强调,开展家族信托服务一定会“摊上事”。如果设计规范、法律关系严谨,相信多数情况下的结果是“遇事不怕事”。但如果业务开展不规范、合同关系不严谨,客户的婚姻、继承、破产都会导致家族信托被“击穿”。北京银行私人银行的家族信托财务顾问服务到现在已积累了三年的经验,尤其坚守“真正的”家族信托法律关系。在策略上我们今年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家族信托方案的设计质量而不再去关注一时的客户和受托规模,更加注重构建标准严谨的法律控制关系,宁愿把每一笔家族信托的沟通周期拉长,把委托人、受益人的背景、受益需求等真实的想法调查清楚。对于家族财富管理服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了解委托人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最深层次的隐私又有哪些。


要确保将来的信托隔离与受益关系是明确而有效的,就一定要真实坦诚地跟委托人沟通利害。委托人要“放得下”,受益人也不能“随便来”。这对今天很多人的习惯和人性无疑是一个挑战。家族受益人的支取应该按照信托合同的长期传承目的。如果受益人与委托人“一致行动”随意支取信托财产,那就相当于把速效救心丸当作维C、钙片在天天吃。


Q:北京银行现在已经帮助客户设立了100多单家族信托,你觉得其间最大的突破难点是什么?

A:家族信托的实质是放弃了所有权的支配权—这一关对于很多客户来说是很难过的。因为从更深的角度来说,家族信托的法律架构是要解剖并直面人性的。首先在法律控制关系上,能不能让第一代的“聚富者”—委托人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其次就是关于信托财产的投资、保值增值与收益的纠结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人财富管理理念不太成熟的地方;第三是如何直面身后事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成熟的死亡文化教育,家族信托实际上是面临着要让客户做一份金融遗嘱。



观念上的“传经布道”是在中国本土开展真正的家族信托最主要的工作。


实际上开展家族信托这三年,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信托就是第一代富人的金融家谱,传承财富是一方面,传承家风与财富精神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因为每一位家族信托客户在慎重签字的同时都意味着一份“治家格言”与家族价值观的开篇。


( 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10月号,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  详见10月新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