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了解信托> 财富PLUS丨信托违约事件频发 通道项目如何“体面退场”?

财富PLUS丨信托违约事件频发 通道项目如何“体面退场”?

2022-01-13 11:59:38



一个具有理性思维有时又有点感性的金融女,一个愿意从后方转向前方,向信托投资人普及更多金融知识,有理想有抱负做为有担当的四好青年。

5月23日晚间,一则“四川信托-川诺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川诺2号”)延期半年仍未兑付的消息引发投资者关注。与此前多个出现逾期或违约事件的信托计划相同的是,“川诺2号”同样被指为事务管理型信托,项目风险都由委托人承担。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作为“被动管理型”的事务管理型信托规模依然占据着大半壁江山,面对风险管理压力,这些通道项目如何“体面退场”?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又该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均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四川信托“川诺2号”延期兑付


公开信息显示,“川诺2号”共分两期发行,其中1期成立时间为2015年9月14日,信托规模1620万元;2期成立时间2015年9月21日,信托规模4150万元。各期信托计划预计存续期限为2年,信托资金主要用于认购上海觅玺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觅玺投资”)份额。


2017年8月28日,即“川诺2号”到期前夕,四川信托向委托人及受益人发布延期报告表示,“川诺2号各期信托计划信延长6个月。其中,1期到期日延长至2018年3月14日,2期到期日延长至2018年3月21日。”对于此次延期的原因,四川信托称“收到川诺2号的投资顾问,即觅玺投资的普通合伙人北京圆融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融通公司’)发来的函件,通知我司川诺2号资金实际投向的企业正在筹划申报创业板”。


但遗憾的是,在经历了半年的等待后,该信托计划依然未能如约兑付。“按照投顾之前的延期指令,“川诺2号”1期、2期均已延长期期满,我司于各期期满之日未收到自有限合伙分配的投资收益及投资本金。”在4月10日发布的《川诺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临时事项报告》(以下简称“临时事项报告”)中,四川信托表示。


该临时事项报告同时披露了所投企业的还款计划。计划显示,“2018年7月31日前,分四次支付觅玺投资全部本金及收益。”其中4月30日归还本金500万元,5月31日归还本金1000万元,6月29日归还本金2000万元,7月31日归还本金2270万元,需要一并被支付的还有当次还款金额(本金)所应支付的投资收益。


但据媒体报道,截至5月,上述还款计划依旧没有兑现。5月24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就“川诺2号”的最新进展情况联系四川信托,四川信托方面表示,预计将于5月25日针对“川诺2号”发布声明。


市场期待建立违约处置预案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临时事项报告中,四川信托指出,“本信托计划(川诺2号)为我司被动管理的信托计划,我司仅按照本信托计划投资顾问提出的投资建议开展投资操作。”而在相关报道中,“川诺2号”被指为事务管理型信托,圆融通公司为实际管理人,四川信托不参与也无权介入,一切运作完全听圆融通公司。


“川诺2号”并非个例。事实上,今年以来,从中融信托两款信托计划“中融-嘉润3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中融-嘉润3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到国通信托的“方正东亚·天津市政开发流动资金贷款集合信托计划”,再到四川信托的“川信·中科金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业已相继发生多个信托计划逾期或违约事件。而上述信托计划均被披露为“事务管理类信托”。


所谓事务管理类信托,主要是指委托人交付资金或财产给信托公司,指令信托公司为完成信托目的,从事事务性管理的信托业务。信托公司在过程中既不负责募集资金、也不负责资金运用,、结算以及清算等事务性工作。“这类业务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属于通道业务,项目风险都由委托人承担。”有业内人士指出。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近期发生的信托违约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企业前几年利用高杠杆扩张业务。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条件不断提高,使得企业前期债务到期时出现现金流问题,最终导致违约事件发生。而鉴于今年即将到期的信托规模较大,信托业的风险管理压力被认为将明显大于去年。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信托资产规模26.25万亿,其中事务管理类规模就达15.65 万亿,占比仅六成。这也意味着,作为“被动管理型”的事务管理型信托的投资人数量,已然超过主动管理型信托投资人。


在此情况下,作为第三方,信托公司又该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推动通道项目有序退出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积极和资金管理方、委托人就违约事项展开沟通,督促资金管理方和资金使用方还款”成为多数信托公司的选择。


另一方面,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在帮助其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投资策略的同时,,如相关利益方有权要求充分的信息披露;在违约发生后,避免大机构独占话语权;建立并完善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和违约处置预案等。(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吉雪娇


关注苏丽君财富频道,了解更多金融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