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了解信托> 西部社会发展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社会发展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11-30 13:39:4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免费关注!



西部社会发展状况

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西部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结构调整、富民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整个西部地区呈现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考虑到滞后因素,我们把研究时间段向前推至近五年的发展情况。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近五年来西部各省区市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产权、资源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融资环境改善,其中重庆市的重庆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国际信托、市农村信用联社改革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险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数量居西部地区第一,重庆联交所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平台,70%以上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化改革重组;广西有708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占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84.7%。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重庆、四川两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CDP总量的50%以上,其余省区市也基本在40%以上。投融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垦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领域改革深入开展,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增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支撑经济在适度高位的持续运行。

二、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首先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较快,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内蒙古近五年来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5098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85万亩,草原建设总规模l亿亩以上,禁牧休牧草原面积6.5亿亩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由27.8%提高到66.1%;重庆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森林覆盖率达到33%。其次是科技进步的支撑能力增强,内蒙古把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近五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增长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80家,规模以上工业净利润增加4.3倍,年均增长39.5%。新型工业化有长足发展,各地区普遍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2.3%提高到38. 83 %。其中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长2. 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2. 4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7%,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广西注重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35.6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长48.8%。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使得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1995~2005年间,排在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前五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内蒙古、陕西、青海、贵州、重庆,均位于西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居全国首位,为8.21%

三、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2~200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2954.7亿元增加到47269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19.75%,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7. 32 % ,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6. 9%提高到17.3%;人均GDP6303元提高到12825. 5元,实现五年GDP总量与人均值双翻番; 地方财政收入由1649. 5亿元增加到4427. 7亿元,年均增长17.1%。这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改进宏观调控,优化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2002年以来,西部地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储备丰富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9.240.9转变为16.445.937.7,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贡献率下降。从工业化的进程判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结构不断高度化的同时,各地区强化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其中重庆市以建设西部中心城市为目标,发挥直辖市的优势,在凸显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强化现代物流、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内蒙古坚持突出重点、培育特色。服务全国,着力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支撑、具有相当规模和层次的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倍,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0%,对城镇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创造出经济发展中的“内蒙古现象”。

五、城乡统筹起步良好,新农村建设推进顺利

近五年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西部地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开始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四川、西藏、云南、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大力促进农村富余人口转移,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2004~2007年间,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广西六省区市的城市化提高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改革,《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与成都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各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没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002年以来,重庆出台了1200多条惠民政策,市级以上财政安排3. 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服务和管理试点,解决了一批农民工最关心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有所居、权益维护等实际问题,五年中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1万人;内蒙古坚持转移人口与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累计新增城镇人口158万人;陕西省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省劳务输出504.3万人次,收入251亿元;青海五年间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64万人次,增加收入111亿元。

二是坚决执行“少取、多予、放活”政策,在全部免除农业税及其附加税的同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重庆五年市级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663亿元;四川省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具三项补贴52.9亿元;广西财政五年农林水累计投入316亿元,农民从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补贴中直接受益34.8亿元;云南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114亿元;陕西省各级财政五年共投入799.7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2007年达235亿元,是2002年的2.7倍;新疆累计对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牧民农机具购置等政策性补贴23. 3亿元;西藏以科学文明进步为导向,大力实施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共安排了1. 4亿元,培训农牧民130万人次,。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户生产生活问题。五年来,重庆完成水利投资220亿元,建成中型水库17座,整治病险水库700座,解决了400多万户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四川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 4万公里;实施移动通信覆盖工程,电话村通率达到97.5%;青海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60亿元,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91.6%的乡镇和5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57万人和734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问题。

四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2007年,重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7家,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131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14.2%。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2007年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大小畜良种比重达到90%,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4. 8倍,160万农牧户从中受益。广西县域经济蓬勃发展,2007年,88个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44.5%提高到49.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陕西省五年来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青海2007年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发展到4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50个,带动农牧户50万户,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0.7万公顷;甘肃省2007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26家;新疆五年间共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39家。

五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7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6%,其中农区畜牧业占全部畜牧业比重的70%,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55%,比2002年分别提高10.824.6l0.7个百分点;甘肃省有比较优势的马铃薯、蔬菜、果品、玉米制种、酿酒原料、中药材等作物面积达到244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4%;西藏乡镇企业总产值、多种经营总收入五年间分别增长1.2倍和1.5倍。

六是大力实施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云南省五年间累计完成了1274个村委会和2万多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式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276.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550多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15.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陕西省五年解决了20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甘肃省民族地区和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7.5万人;宁夏绝对贫困人口由29.7万人减少到5万人左右;新疆累计投入30.9亿元解决了44万特困人口温饱和l61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温饱的问题,2042个扶贫重点村基本达到整村推进验收标准;西藏重点扶持的贫困人口由107万下降到27万人。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增强

近五年来,西部地区加大资金投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922.32亿元,年均增长26.9%,基础建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内蒙古投资增长最快.年均增长43.9;而四川省的投资量最大,五年累计投资18600亿元。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继续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项目,加快推进“油路到乡”和“公路到村”建设工程;铁路建设的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组织实施一批通达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通道和沿边境对外国际运输通道以及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重大工程,尤其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开启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航空方面仅四川、贵州、云南三地就新增或改建民用机场25个,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重大改善。

二是信息与电力某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除西藏外基本达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大都连接到乡。重庆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67万千瓦,提前三年建成重庆电网500千伏“日”字形环网,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领先西部其他地区;施工难度最大的西藏,也达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

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其中,重庆三峡水电站的配套设施与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内蒙古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37万亩,解决了42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贵州省五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3年总和的1.2倍,解决了农村556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1亩提高到0.46亩;云南省水利建成中小型水库165座,新增11.5亿立方米蓄水库容和200多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四是改善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基础设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与西油东输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己经完成。陕西省开工建设大型运输机项目;宁夏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程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9.8%,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自治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新疆三大油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中哈原油等管道建成运营,加快了国家重要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黑色有色等优势矿产资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完成重大工业技术改造1000多项,建成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6万多个。

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资源配置能力提高

近年来,西部地区加快物价、投资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用外资能力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数量由2002年的32.24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83.77亿美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持续增长,由2002年的7240.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729.48亿元,年均增长16.79;外贸进出口提高迅速,由2002年的206.46亿美元增加到227年的785.55亿美元,年均增长30.64%。各省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广西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陕西的欧亚经济论坛、青海的“青洽会”、藏毯国际展览会等经贸活动成为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影响不断扩大。在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西部地区对内开放也取得很大进展,近五年内蒙古(5279亿元)、广西( 2462.5亿元)、贵州省(1154.5亿元)、四川(4570亿元)、青海(460亿元)、新疆(2108. 5亿元)六省区累计实际引进国内(区外)资金16484.5亿元。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西部地区各地政府深入贯彻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大对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项日,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广西全区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3亿元,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陕西省五年共取得国家科技奖88项,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2.45万件;青海完成科技成果83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

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9%

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两基”人日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程加快,免费义务教育在农村全面实现并扩展到城市,其中重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7.7年提高到2007年的8.4年;青海、西藏青壮年文盲率分别由18%32%下降到14%4.8%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重大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防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广覆盖,其中重庆、四川、广西、贵州、宁夏、新疆农民参合率分别达到77%88.3%77.35%84.91%85%87%,陕西省成为全闲第三个提前一年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的省份。

城该放业状况明显改善,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近五年西部地区除青海省外,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口 914.25万人,新增就业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广西(125.2万人)、陕西(116.2万人)、内蒙古(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基都控制在5%以内。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扶贫的新格局,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农村五保户得到妥善安置。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试点。新疆五年累计投资32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城乡抗震安居房152万户,691万人喜迁新居,78%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半定居。



友情链接